平安普惠再陷“套路貸”風波!女子分期貸款15萬還24萬
2021-02-26 17:55:48 來源:南方都市報 評論:0 點擊:
近日,消費者吳女士向奧一網報料稱,其于2019年1月份接到平安普惠業務員的貸款服務推銷電話,業務員聲稱貸款利息8%左右。由于自身需求,吳女士按照電話客服指引,前往到平安普惠深圳分公司羅湖分部進行視頻身份審
近日,消費者吳女士向奧一網報料稱,其于2019年1月份接到平安普惠業務員的貸款服務推銷電話,業務員聲稱貸款利息8%左右。由于自身需求,吳女士按照電話客服指引,前往到平安普惠深圳分公司羅湖分部進行視頻身份審核、銀行卡綁定、下載平安普惠APP等操作。
一周之后,業務員打電話通知吳女士審核通過,批給她15萬元貸款額。
“一開始我很猶豫,嫌利息高,業務員拼命向我推銷,說不高只有8%左右,催著我打開APP激活貸款權限,完成激活流程后彈出一個簽名框,當時也不知道是簽在什么文件的下面,后面才發現其實是簽署了一系列的連帶擔保合同,其中包括擔保費、保險費、服務費和其它費用。”吳女士向奧一全媒體記者控訴道。
據吳女士介紹,15萬貸款額,她按時還款,每月6859元。直到還了22期之后,吳女士才感覺很不對勁,她發現真正發放貸款的機構是渤海銀行,而非平安銀行。更讓孫女士感到不解的是,這筆15萬的貸款,還被綁定了一份保險業務,每月需支付1128.6元的保險費。“錢怎么還都還不完,我打開APP還款記錄,仔細算了一下,如果我還完36期,本金利息要24萬多。本金、利息、保險費、服務費、擔保費加在一起,這利息哪里是8%!”
發現“端倪”后,吳女士打電話給平安普惠的客服,提出立即結清的要求,并希望平安普惠能夠減免服務費、擔保費等其不知情的費用。吳女士告訴奧一全媒體記者,一開始,平安普惠一直不給回復。無奈之下,她向多個政府部門投訴,才收到平安普惠的回復。
“我說我完全不知道貸款綁定的連帶合同,現在還款負擔太重,希望能提前結清本金利息,并且減免部分費用。我以為我說的事實理由充分,平安普惠會答應我的要求。但拖了幾周,得到的答復是他們整個流程沒有過錯,不退費。提前結清可以,但不減免。” 吳女士異常氣憤地說。
記者調查
并非個例,屢遭借款人投訴
根據吳女士提供的資料顯示,該筆貸款分36期歸還,每月需還款6859.33元,這其中本息僅為4714.33元,另外包含了服務費、擔保費1016.4元和保險1128.6元,上述保險業務為中國平安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承保。算下來,年化利息比此前吳女士對接的業務員所講的利息翻了好幾倍。
平安普惠的問題并非個例,奧一全媒體記者搜索發現,在各大消費者投訴服務平臺上,對于平安普惠方面收取的高額保險費、服務費,許多用戶均表示不能理解,要求退款。而在奧一網的投訴平臺上的投訴量超100條,那些使用過“平安普惠”的用戶們對其普遍的評價均為負面,總結為一句話便是:“既不‘平安’也不‘普惠’”。
這些用戶紛紛認為,平安普惠涉嫌“高利貸”、“套路貸”,不僅欺瞞借款人變相收取高額利息,還捆綁銷售保險和強制承擔管理費,嚴重損害了借款人的利益,違背了交易雙方公平、公正、公開的行為準則。
公開資料顯示,平安普惠是平安集團旗下開展融資擔保、融資咨詢和小額貸款等業務的金融服務公司。官方稱,平安普惠主要是為了協助廣大小微企業主、個體經營者、普通工薪階層獲得專業借款服務,助力中國實體經濟的發展。
奧一全媒體記者調查發現,在中國裁定文書網搜索“平安普惠”,共檢索到12000+篇文書。顯然,作為一家依靠平安集團資源起家的金融服務公司,平安普惠”并沒有愛惜自己的羽翼,它被借款人頻頻告上法院。
律師看法
對此,奧一網采訪了北京市盈科(深圳)律師事務所鄭博恩律師,鄭博恩表示,根據《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八條規定,一方以欺詐手段,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受欺詐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機構予以撤銷。
鄭博恩律師分析,平安普惠利用自己平臺方的優勢,隱瞞合同,侵害借款人公平交易權、知情權,違背誠實信用原則,誘使借款人簽署一系列合同,可以被認定為欺詐行為,借款人可以請求法院或仲裁機構對違背自身真實意思表示的合同及條款予以撤銷。
同時,鄭博恩提醒廣大借款人,涉及網貸時請仔細查看合同相關條款,對相關操作可以進行截屏、錄頻、錄音等相關操作保留證據,捍衛自己的權利。
平臺回應
平安普惠業務員在銷售貸款產品時是否有向消費者詳細解釋相關內容呢?為何吳女士在平安普惠貸款,審批的銀行機構是渤海銀行呢?哪些借款人具有減免資格呢?這些仍是未解之謎。
2月24日,針對平安普惠“保險費”、“服務費”的收取標準,奧一全媒體記者多次致電聯系平安普惠吳女士事件對接人龐經理,但電話一直未被接通。
那么對于這樣的情況,該作何解決? 吳女士遇到的情況是否能夠達到減免要求呢?25日,平安普惠處理客戶投訴的何先生告訴奧一全媒體記者,對于吳女士提出的訴求,他們一直都有在跟進,由于該事件涉及多個部門,具體情況還需進一步核查,待有處理結果便會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