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pan id="v0afj"><sup id="v0afj"></sup></span>
    <optgroup id="v0afj"><li id="v0afj"><source id="v0afj"></source></li></optgroup>

  • <optgroup id="v0afj"><li id="v0afj"><del id="v0afj"></del></li></optgroup>

    1. 銀行征信業務頻現違規
      2021-05-09 17:15:30   來源:中國經營報   評論:0 點擊:

      在大數據時代,征信已成為個人和機構的信用憑證,亦是金融機構的風控利器。隨著我國進入快速發展的數字征信時代,規范征信業務備受關注。然而,《中國經營報》記者注意到,銀行業有獲取個人征信信息的先決條件,
      在大數據時代,征信已成為個人和機構的“信用憑證”,亦是金融機構的風控“利器”。
       
      隨著我國進入快速發展的數字征信時代,規范征信業務備受關注。然而,《中國經營報》記者注意到,銀行業有獲取個人征信信息的先決條件,卻頻繁因征信違規被罰,而且征信領域亦是投訴的“重災區”。 5月央行新版個人征信報告將正式落地。業內人士認為,新版個人征信報告正式落地后,智能風控將全面升級。某國有行人士告訴記者:“新版個人征信報告前期已經在小范圍試點,對商業銀行來說,客戶風險的識別更加精準,有利于精細化經營客戶,布局不同經營策略。”
       
      征信管理被“點名”
       
      近日,央行上?偛客▓罅2020年度金融違法行為處罰情況,累計作出31項行政處罰決定,包括12家金融機構和19名直接責任人,罰款金額總計1053萬元,其中對金融機構罰款總金額為985.5萬元,對個人罰款總金額為67.5萬元,征信管理也被“點名”,具體表現為未經授權查詢征信信息,征信用戶開立和停用未報備等。
       
      記者注意到,近年來銀行頻頻因征信業務被罰,尤其是國有行、股份行也紛紛“中招”,引起較多關注。處罰原因包括征信用戶管理不規范、未取得信息主體書面同意查詢信用報告、違反個人信用信息查詢管理規定、未經同意查詢個人征信信息、個人征信系統用戶變動未及時備案。
       
      上述受訪國有行人士告訴記者,銀行員工查詢征信都是要脫敏的,信審查詢征信的人看不到客戶的完整姓名和手機號。
       
      那么,銀行違規查詢個人征信,又是如何發生?京衡律師事務所互聯網法律部副主任張豪律師舉例道,征信違規操作在房貸業務場景比較普遍。“購房者比較關心銀行是否能夠審批放貸,部分銀行為爭取貸款業務,存在采用先查詢征信后補授權的違規操作。根源在于銀行內部管理不嚴,信貸人員存在道德風險與操作風險。”
       
      中國并購公會信用管理專委會專家安光勇亦指出,部分銀行一線人員出于自身業績方面的誘惑,會對個人客戶信息產生更多的查詢需求,最終導致在沒有當事人同意的情況下查詢相關信息;另外,因各種新技術、新形式的數據的產生,征信信息查詢邊界難以判斷,這也容易導致銀行一時疏忽出現違規操作。
       
      “銀行在開展業務時并沒有嚴格按照條例執行,導致違規業務發生,如一次授信、多次查詢;或者銀行的線上信貸產品被客戶誤點,但是協議里就有征信同意授權查詢相關表述,這導致用戶覺得未授權被查征信。”冰鑒科技研究院研究員王詩強說。
       
      此外,不乏有用戶投訴銀行的征信管理不善。“一些銀行與第三方助貸機構合作開展信貸業務,由于后者的原因也可能導致用戶征信受到影響。比如客戶已還錢給第三方,但是第三方未及時將還款信息傳送至銀行,就可能導致客戶有逾期出現在征信報告上。” 王詩強補充道。
       
      央行上?偛可鲜鐾▓筇岬,未經授權查詢個人信用報告,反映了個別金融機構在征信管理、內部控制方面存在短板和漏洞;系統設置中批量查詢名單未及時剔除已結清貸款客戶,導致違規查詢;違規查詢個人金融信息,該類違規行為主要表現為,金融機構工作人員未經內部審批,違規查詢客戶的賬戶信息和交易記錄等金融信息,且金融機構未采取必要的技術措施發現和防止上述違規行為。
       
      對此,王詩強建議,銀行可以通過明確獲得客戶征信查詢授權(單獨授權)、對于逾期客戶要再三提醒、嚴格篩選合作伙伴、關鍵崗位配備專人負責等方式來規避征信違規事件發生。
       
      促進征信業務合規發展
       
      在大數據與征信領域專家、北京信用學會副會長劉星?磥,央行對征信業務頻下罰單,一方面體現了個人信息保護和個人征信業務監管的加強,另一方面也顯示出市場對個人征信信息需求迫切。
       
      根據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數據,截至2020年12月底,征信系統共收錄11億自然人、6092.3萬戶企業及其他組織;其中,收錄小微企業3656.1萬戶、個體工商戶1167萬戶。
       
      近年來,大數據征信和相關綜合信用服務商發展迅速,商業銀行主要以查詢申請個人信用報告作為消費信貸審查的固定程序;消費信貸公司則通過與大數據風控公司、金融科技公司合作,自建風控系統,對借款主體信用情況進行判斷,由此衍生兩個問題:對個人信息數據過分收集的情況發生以及數據孤島的存在。
       
      在此背景下,如何完善信用信息的界定、征信機構與信息提供者的責任分配亦是監管關注的重點。
       
      2021年1月,中國人民銀行發布《征信業務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明確以“信用信息服務、信用服務、信用評分、信用評級、信用修復”等名義對外提供征信功能服務,適用本辦法。根據該辦法,運用大數據做信貸征信、風控業務從此也要被納入監管范圍。
       
      劉星海指出,征信業務未來的發展合規成本會提高,特別是個人征信會嚴格限制在持牌經營范圍,銀行應該加強與合規征信機構合作,以滿足對于征信服務的多元化需求。
       
      談及如何進一步規范和推動征信業務發展,中國財富管理50人論壇(CWM50)從五個方面給出建議:一是對信用信息進行分類,分為傳統的與資金信用有關的強信用信息和基于場景的可能可以輔助判斷信用行為的弱信用信息或稱為替代信息;二是對征信業務實施分類監管,按征信對象不同、按業務類型不同采取差異化監管措施;三是優化征信業發展的營商環境,減少行政禁令和過度干預,處理好有為政府與有效市場關系;四是提高征信立法層級,盡快研究出臺規范征信業發展的專門法律,進一步提升征信業管理的法治化水平;五是盡快出臺征信業發展的專項規劃,對征信市場發展進行頂層設計,明確總體思路、發展目標、重點任務和運行機制等。
       
      值得一提的是,5月央行新版個人征信報告將正式落地。據了解,征信項目細化后,個人或需更多材料證明自身還款能力,內容更趨向全面后,同時安全系數提升后,查詢個人征信更方便,用戶面對金融風險也將更加審慎。
       
      “新版個人征信報告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對商業銀行來說,對客戶風險的識別更加精準,有利于銀行精細化客戶經營,布局不同經營策略;互聯網金融企業如螞蟻、京東等依托于用戶行為、大數據分析的征信體系具有一定的擠出效應;從金融消費的客戶來看,征信的威懾力大于用戶犯錯不會被抓的心理,逃廢債的現象或許能得以遏制。”上述受訪國有行人士分析。

      相關熱詞搜索:銀行 征信

      上一篇:浙江省綠色金融與信用促進協會成立
      下一篇:福建銀保監局:探索將個人助力垃圾分類等活動納入個人信用檔案

      評論排行
      三级网站夜夜爽夜夜爽,欧美在线人成人成视频,亚洲av男人永久无码天堂网,三级网址在线免费观看视频